http://news.ftv.com.tw/NewsContent.aspx…
 食安問題連環爆,政府認證標章破功,近年來興起無毒農業風潮,「吉園圃」卻準備退場。
 偽造標章流竄市面,民眾難以分辨,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王鐘和,在接受財經火線論壇的訪問時,為觀眾釐清有機標章的驗證標準。
 為了吃得安心,民眾開始選購有機蔬菜,但從有機商店買回來的這幾袋蔬菜,每一袋的標章都不一樣。
 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王鐘和:「它這裡其實有兩個標章,像這一包,一個是我們CAS的,我們的國家的有機標章,另外一個是驗證機構的,自己的有機標章。」
 台灣農業走向精緻化,來自關廟的青年農民楊宇帆,也把傳統鳳梨的產銷方式,擴展到多元農產品的品牌經營。
 關廟青農楊宇帆:「如果真的要賺錢,也是要看以後,就是一步一腳印,慢慢把這個基礎給打好,然後把自己的品牌給建立好。」
 從事農業已兩年,種植小番茄的陳惠琪也希望取得驗證標章,但是技術問題仍然需要克服。
 彰化青農陳惠琪:「技術上還需要克服,再來品種我們覺得也是要,很要挑選,可能只能盡量說,用以無毒的方式,特別小心去用這個部分。」
 飲食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,台灣更以農立國,要怎麼讓民眾吃的安心,讓台灣農業再度發光發亮,完善認證制度是政府亟需解決的根本問題。(民視新聞 綜合報導)